為了探索數字技術如何改進中職數學教學,將信息技術更好地融入課堂,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與實效性。10月9日上午,溫州市龍灣區職業技術學校成功舉辦了以“數字賦能的課堂教學創新應用”為主題的中職數學教研活動。
活動伊始,溫州市龍灣區職業技術學校王建子老師帶來了一節題為《弧度制》的公開課。王老師以“為何要為圓量身定制一把尺子”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思考角度制的局限,自然引入弧度制的概念。課堂上,她巧妙運用幾何畫板實時演示弧長與半徑的關系,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弧度”的本質;學生通過繩子與圓規動手操作,親身體驗“1弧度”角的形成過程,深化對“弧度是弧長與半徑比值”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
在鞏固環節,學生通過進行弧度與角度的即時換算練習,教師針對典型錯誤進行精準講評。課后任務中,王老師還設計了與專業相關的扇形計算題,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機械等職業場景,初步實現“學以致用”。
本次教研活動根據市區級課堂評審的要求,特別設計了《課堂觀察表》,從“智能教學設計”“課堂交互與評測”“個性化學習支持”“生成式AI創新應用”四個維度,對課堂進行系統性觀察。在朱為強老師主持的評課環節中,與會教師圍繞“課堂觀察表”展開熱烈討論。大家首先肯定了王老師課堂的亮點:“用幾何動畫演示弧長與半徑的關系,這個設計很直觀,學生一看就懂,比我們過去在黑板上畫圖要方便多了。”觀察AI的應用是否幫助學生理解了“弧度是弧長與半徑的比值,是一個無量綱的實數”這一核心思想,而不僅僅是記憶換算公式,還要思考既然已經學過角的第一單位“度”了,為什么還需學習角的第二“弧度”單位。
一位資深教師坦言:“我擔心學生光顧著看屏幕上的動畫,自己不動腦子想了。比如那個1弧度的形成,學生自己用繩子比劃一遍,印象可能更深。技術不能代替學生的動手和思考過程。”老師們特別強調:弧度制跟機械、編程怎么結合,這個方向是對的。學生知道了學這個有用,才會更愿意學。AI如果能多生成一些這類專業相關的實際問題,價值就更大了,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特色。
大家一致認為,信息化的融入應服務于數學本質,教師應成為“AI活動的設計者”和“學生思維的引導者”,避免技術替代思考,強調在數學探究中深化概念理解。
溫州市龍灣區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劉華西在總結時指出,今天的討論很實在。我們不必追求一步到位的技術融合,而是要根據學情,選擇最經濟、最有效的方式把數學概念的本質講透。下一步,我們希望集思廣益,建立一些實用的AI教學資源庫,減輕每位老師的備課負擔,讓大家能把好技術真正用進日常課堂里。
龍灣區職業技術學校朱孟妍老師以《基于一元線性回歸的中職數學建模職業場景化重構》為題,分享了“三階貫通·雙鏈賦能”的教學實踐。她通過“Excel數據筑基—Python模型建構—Matlab算法溯源”的階梯工具鏈,打通“工具鏈—素養階”雙路徑,成功將數學建模融入健康管理、久坐預警等真實職業場景,顯著提升了學生的數據素養與職業認同。
最后,溫州市龍灣區研訓員陳育文作總結發言。她充分肯定了新教師在本次活動中承擔開課、說課和經驗分享的積極態度。鼓勵新教師“多學習、多提問、多研磨”,不斷嘗試新的技術或教學模式,并積極尋求支持與合作,
在集體智慧中成長。她希望數學教研組繼續發揮優勢,做好日常校本研修,多開展基于AI的接力式同課異構與切片研討,共建專業成長共同體。她認為中職數學的教學應源于生活,又指導生活,教師應善于利用校園、生活和社會真實問題,創設情境,指導學習任務。教師要始終保持終身學習心態,打破學科局限,走向跨學科知識整合、創新思維與適應AI時代的核心能力,實現真正的課堂翻轉。(嚴丹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