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浙江開放大學社區教育“學習型社區(鄉村)建設”專題培訓班的老師們走進留下街道,以“校社聯線交流”模式,探訪留下街道社區學校與屏峰社區。本次交流呈現“社區側重學習型建設實踐、學校側重品牌特色呈現”的差異化亮點——屏峰社區深挖“科創、文創、漫創”資源,展現學習型社區建設的“留下解法”;社區學校則以品牌實踐、科技活動與文化教室為窗口,傳遞社區教育的“特色溫度”,校社聯動勾勒出多元立體的社區教育圖景。
屏峰社區:“三創”資源搭橋梁,解鎖學習型社區新范式
“用AI設計非遺布藝紋樣,不僅讓老手藝有了新活力,還讓居民愿意主動參與學習!”在屏峰社區的布藝活動室,社團成員向培訓班老師展示“AI+非遺”的創作成果——從傳統布藝紋樣掃描錄入,到用AI生成個性化設計圖,再到手工縫制,完整的創作鏈條讓老師們頻頻駐足。
作為本次交流“學習型社區建設”的核心站點,屏峰社區重點分享了依托轄區“科創、文創、漫創”三大資源的實踐路徑:在科創領域,聯合高校實驗室為居民開設“智能設備使用課”,教老年人用手機監測健康數據、年輕人玩轉簡易編程;在文創領域,以布藝、剪紙等非遺社團為載體,定期開展“文創手作日”,還將作品轉化為社區文化禮品,增強居民學習成就感;在漫創領域,邀請專業漫畫家入駐,開設“社區故事漫畫課”,讓居民用畫筆記錄社區變遷,既豐富學習形式,又凝聚社區情感。
“學習型社區建設不是單一的‘上課’,而是用特色資源搭建‘愿意學、能學會、有收獲’的平臺。”培訓班老師在聽完分享后表示,屏峰社區“以教育為橋、以文化為魂”的思路,精準抓住了學習型社區“激發內生動力”的核心,尤其“AI+非遺”的融合模式,為其他社區提供了可借鑒的“傳統與現代結合”樣本。
社區學校:品牌交流+文化浸潤,傳遞社區教育特色
在留下街道社區學校的交流中,老師們的關注點則聚焦于品牌實踐與文化氛圍的融合。學校負責人圍繞“和美智創興園”品牌,介紹了近期辦學動態:剛結束的“科技體驗周”中,無人機操作、外骨骼機器人體驗兩大項目,讓居民與學員在互動中感受科技魅力;日常教學中,培訓班按需開設,學員滿意率超90%。
學校側重通過“文化場景”傳遞品牌溫度。在“留下千年古鎮文化”主題教室區,以古鎮歷史、西溪風光命名的特色空間一一呈現——五樓“頤和品茗館”內,茶香裊裊,學員正跟著老師學習宋代點茶技藝,茶具上印著西溪十八塢景致,課程里還穿插著“高宗南渡,西溪且留下”的典故;四樓“智慧沖云苑”中,老年學員戴著老花鏡,在老師指導下用電腦瀏覽“留下古街數字影像”,指尖劃過屏幕上的忠義橋、慶春橋,仿佛穿越回舊時茶市熱鬧場景;三樓“水韻絲竹館”里,葫蘆絲演奏聲陣陣,曲目《西溪憶》將古鎮山水意境融入旋律。培訓班老師走進上課班級,看到“雅趣生活軒”的學員在書畫紙上勾勒留下古街輪廓,“古道書香吧”的居民捧著《留下典故》書籍細讀,切身感受到學校“讓古鎮文化融入每一堂課”的辦學巧思,以及“適齡普惠、多元發展”的理念落地——無論是老年人學的智能設備課,還是青少年參與的“古鎮文化手繪”活動,都緊扣“文化浸潤”核心,讓社區教育既有“煙火氣”,更有“文化味”。
“學校將品牌建設與本土文化、居民需求深度綁定,讓社區教育既有‘科技感’,又有‘文化味’。”一位老師在交流筆記中寫道,這種“不刻意對標、專注特色”的發展思路,反而形成了社區教育的獨特吸引力。
此次交流中,屏峰社區與留下街道社區學校雖各有側重,卻共同展現了留下街道社區教育的多元生態——社區以“三創”資源破題學習型社區建設,學校以品牌實踐夯實社區教育根基。培訓班老師表示,這種“校社互補、各有亮點”的模式,為社區教育的差異化發展提供了新參考。未來,留下街道也將繼續深化校社聯動,讓社區教育既服務居民成長,又助力街道文化與品牌建設雙向發展。(留下街道社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