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概況
紅色體驗基地共建,讓各行各業的人員有機會近距離學黨史、頌黨恩、跟黨走。是黨員學習的網紅打卡點,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是廣大市民朋友了解國家大事、書法愛國情懷的互動交流園地,也是省、市開放大學接待安排教育考察團的內容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1月紅色體驗基地共建以來,共有82個學校黨(團)支部、48個街道(社區)、近158個中小學研學團隊,48650人次參與體驗學習。學校先后接待了國家教育部職成教司社區教育處的申春善處長、省開放大學張吉先副校長一行、成渝地區社區教育考察團、市、區婦聯主席等各級領導和考察團的調研交流,同時得到了市、區黨委政府部門的高度認可,先后獲評浙江省紅色廉潔文化體驗基地稱號、浙江省紅色主題老年教育優質課程、浙江省社區教育品牌推介項目、2023年度寧波市優秀夏令營案例等7項榮譽,受到了國家、省市區各級媒體的極大關注,其中區級報道7次,市級媒體報道 9次,省級媒體報道 2次,全國級媒體報道5次。
現將本項目實施運行情況匯報如下:
二、項目實施背景
紅色文化是富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風采的先進文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如何將區域內優秀的、零散分布的紅色資源挖掘、整合、提升,轉化成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社區居民汲取精神力量,傳承紅色血脈的“經典課程”,是時代和社會發展賦予成人學校的新使命。鄞州區城北成人學校牢記總書記教誨,積極挖掘區域內的紅色資源,精心開發紅色文化體驗課程,打造了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把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融入到工作實踐和服務群眾中,受到了“學習強國”“人民日報”等國家級媒體的點贊。
關于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已成為當下社會關注和研究的熱點課題,但主要關注點在于紅色文化在學校教育的傳播,如何與社區教育融合發揮其育人功能、社會功能的研究,目前相關研究成果還不夠豐富。同時,數字技術廣泛滲透社會生活、共同富裕示范區浙江先行示范,鄞州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首善之區等形勢下,為社區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通過社區教育推動紅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社區治理、共同富裕,對于社區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領域,都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值得我們去實踐、反思和提煉。
紅色文化的界定:在本項目中,紅色文化特指兩層涵義:一是顯性的紅色文化資源,(城北成校依托各種紅色畫報、報刊、書籍等自建的紅色文化體驗基地);二是隱性的紅色文化資源,(城北成校培育的特色學習社團,以學習成果的形式傳承紅色文化,如“紅軍過草地”等鉤針作品)。項目關注的是在共同富裕、數字治理等社會新要求背景下,在保護推廣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形勢下,如何推動紅色文化教育從學校走向社會,走進社區,通過紅色教育擴面、提質、增能,推動紅色文化更好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關于體驗學習
體驗學習強調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和合作性,對于完善社區教育課程體系具有積極意義。學界普遍認為,關于體驗學習的思想最初來自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經驗學習”。體驗學習是在確定學習目標的前提下,學習者在某種環境中,進行切實的實踐和體驗。這種學習既可以回憶并重構已有經驗和知識,還能在親身經歷與體察中獲得新的行為、情感和認知。
三、項目實施舉措
1、全系統謀劃學習目標
體驗式廉潔文化社區教育基地建設目標的設計要體現全局整體觀,體現為不以年齡維度區分學習對象,學生、居民、教師、職員、以及社會人員等,都可以在學習體驗中學有所獲。以黨史教育廉潔文化課程開發為例,在課程建設之初,學校就以服務于全區教育系統的黨員干部、中小學生、社區居民為目標,提出充分用好紅色資源廉潔文化這堂“大課”,拓展社區教育課程資源建設。為在更大范圍內提高課程的覆蓋面,先后邀請教育、婦聯、黨史辦等部門負責人,統籌謀劃課程推進情況,形成基于體驗學習的黨史教育廉潔文化課程目標與路徑。
2、高起點謀劃學習內容
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是一個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的“基因庫”,其基本內涵包括體現黨的性質宗旨、精神面貌、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內容。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和有限的學習中全面體現上述內容是異常困難的。為此,學校一開始就把“學習百年輝煌黨史、賡續偉大建黨精神”確立為紅色文化體驗課程的主體內容,以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通覽》為藍本,系統梳理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結合中小學校實際,把雷鋒精神作為建黨精神的重點內容,進行全面梳理和展示,努力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3、多主體生成學習資源
從基層社區能人中生成學習資源。在社區教育隊伍中,“潛伏”著大量能人,需要通過社區教育課程平臺,發揮能人的教育效應,解決社區教育專職教師不足難題,提高社會受益面。既立足于教育系統實際,從中小學內部挖掘紅色資源,又善于借鑒和運用系統外的優質資源,通過共享共建,讓課程資源不斷生成。邀請區教育局、婦聯、黨史辦等部門負責人,統籌謀劃課程建設,形成基于體驗學習的紅色文化課程資源。全方位整合社區能人、教師達人、熱心市民等資源,生成以實物、畫報、藝術品等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源。朱雀社區黨委委員王博,是個十足的“黨史迷”。20多年來收藏大量珍貴的黨史文獻資料。在建黨百年之際,王博自愿提供了建國以來黨史畫報133幅、黨史文獻實物200多件,為學校微型黨史展覽館的創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積極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開發鉤針、書法、剪紙、舞蹈、器樂等系列紅色課程資源10多個。成立剪紙、鉤織導師工作室,創作了《延安窯洞》等紅色文化系列作品30多件,特別是鉤織精品工作室成員創作的《紅軍過草地》作品,長1.2米、寬0.8米,在黨史館長期展示,深受廣大市民喜愛。
4、多場景布局學習空間
社區教育紅色基地共建,離不開多樣性學習空間的支持,既有物質形式,也有非物質形式,需要通過校內、校外結合,打造多點位、系列化展示空間。
一是校內外結合,拓展多點位學習空間。為推動紅色教育廉潔文化活動系列化、延續化,學校一方面在校內打造了雷鋒事跡長廊,以年代為線索,展出了120余幅雷鋒事跡畫報,回顧了雷鋒從普通士兵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人生道路,生動呈現了新時期背景下雷鋒精神的延續。同時,做好校外學習空間的擴展,全面延伸紅色黨史廉潔文化教育系列活動。比如,結合冬奧會、亞運會主題,開展“一起向未來”迎奧運、迎亞運圖片巡回展,繼在寧波市城市展覽館開幕后,先后在轄區20余個社區、中小學校巡展,歷時一個多月,讓更多市民和中小學生了解奧運、了解亞運,感受在黨的領導下中國體育事業的飛速發展。
二是多功能整合,生成多樣化學習資源。以增強市民廉潔文化學習體驗為目標,全方位整合社區能人、教師達人、熱心市民、學員、志愿者的資源,以實物、畫報、藝術品等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源。如,黨史廉潔文化紀念館長期展出建國以來黨史畫報133幅、黨史文獻實物200多件;紅色廉潔文化體驗基地共200平方,陳列的畫報、藝術作品均來自于成校志愿者、學員、熱心市民等;也有學員生成的紅色資源:鉤針系列、書法系列、剪紙系列、舞蹈、器樂等紅色課程資源數十個。
三是數字賦能,打造VR實景感受。體驗基地場地有限,為了讓更多市民體驗廉潔文化黨史教育課程,成校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把線下的課程資源搬到了網上,建成了成校VR手機云游黨史館模式。此外,積極推出“線上+線下”聯動學習模式,面向全區教育教育系統萬余名教師推出周二“云夜學”暨“畫報里的紅色故事匯”活動,通過4位親歷者或后人的講述,感受著共產黨人百年的精神血脈,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5、多跨式強化課程管理
課程的管理與推廣,是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的意向重要工作。 組建專兼職師資隊伍。以志愿者王博老師為主力,組織學校黨員、熱心學員全面熟悉紅色文化體驗學習內容,認真做好市民參觀體驗的講解服務,爭當紅色文化體驗課程的開發者和宣講員。推出“線上+線下”聯動學習模式。面向全區教育系統萬余名教師推出周二“云夜學”暨“畫報里的紅色故事匯”活動,通過親歷者或后人的講述,感悟百年黨史輝煌成就,激發愛黨愛國熱情。建立跨系統、跨部門、跨單位的紅色文化推廣模式。努力向區內外社區、學校、機關企業事業單位推廣,不斷擴大紅色文化的輻射面和影響力。2023年2月至今,陳輝明鉤針工作室的紅色主題作品、迎亞運部分作品、天安門花籃、神州十六發射成功等作品在寧波市教育博物館長期展示,去年3月5日專門為寧波晚報小記者在市教育博物館內上了一堂“巧手鉤萌兔”的指尖上的非遺體驗課。去年12月26日,結合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主題,由區教育局、區關工委、區德培小學和東海艦隊后勤92012部隊聯合組織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專場紀念活動,同時把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的攝影作品先后送到近20所中小學、近30個社區作巡回展,志愿者王博老師應邀到92012部隊為上千官兵先后做了5場專題報告,同時又為社區市民和中小學生做了12場專題報告。不斷擴大紅色文化體驗課程的輻射面和影響力。
四、項目實施成效
1.盤活了紅色資源,傳播了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體驗課程的開發,有效地盤活了沉睡中的紅色資源。讓各行各業的人員有機會近距離學黨史、頌黨恩、跟黨走。據不完全統計,自課程推出以來,共有82個學校黨(團)支部、48個街道(社區)、近158個中小學研學團隊,48650人次參與體驗學習。“雖然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說說雷鋒的故事。但這么詳盡、全面的雷鋒事跡展覽還是第一次看到。”轄區90后董吉波老師在參觀完“雷鋒事跡長廊”后,收獲滿滿。
利用新聞媒體、講座、展覽、文藝演出、手機自媒體、“VR云游”等多種方式,擴大了社區教育紅色文化傳播方式。2023年1月新春之際,以“紅船”“飛奪瀘定橋”“紅軍過草地”“祝福祖國大花籃”等9幅紅色主題鉤織作品在寧波市教育博物館展出至今,深得參觀領導和市民喜愛。2023年3月,陳輝明老師指導寧波晚報小記者鉤織“五星紅旗”體驗紅妝樂趣,傳承愛國之情,在場陪同的家長無比動容,現代金報、寧波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對此進行報道。
優化社區教育紅色文化傳播環境,將紅色文化與青少年研學活動相結合。2023年暑期,城北成校推出了“探尋紅色印記,傳承紅色基因”———鄞州區城北成校暑期紅色研學活動。本次研學活動歷時15天,共計接待學生63批次,參加研學學生681人,家長456人,充分發揮了紅色文化課程立德樹人的教育作用。該研學活動案例同時獲得了寧波市教育頒發的市優秀夏令營案例。
2.錘煉了教師隊伍,提高了整體素質
強化社區教育紅色文化傳播的隊伍建設。通過一個個課程資源的開發、一次次紅色文化的講解,廣大教師加深了對百年黨史的認識,提高了自身的黨性修養,增強了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組建了一支由校長擔任組長、副校長擔任副組長、王博、陳輝明、劉波波等骨干志愿者引領的專兼職相結合、樂于奉獻的師資隊伍,目前參與加入志愿者隊伍的有189人。其中有一位教師成為寧波市首屆四有教師,兩位教師成為區四有教師,一位教師成為全國首屆社區教育新秀,三位志愿者教師成為寧波市百姓學習之星。
提升了社區教育紅色文化傳播的隊伍素養。以紅色文化體驗課程為素材的論文《用心、用情,挖掘身邊教育資源》獲得寧波市社區教育論文二等獎,課題《體驗式社區教育課程開發路徑的實踐研究》榮獲2021年度寧波市成人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融入社區教育的實踐路徑》申報成為市級成人教育研究專項課題,目前正在課題實施中,《紅色文化體驗課程建設的實踐》一文發表在“中國社區教育”刊物2023年第6期。
3.豐富了學校課程,提升了學校形象
紅色文化體驗課程的建設,極大豐富了社區教育的學習內容。課程內容建設上,側重于黨的歷史發展(精選132幅畫報代表作在602專用教室展示);關愛社會、熱愛祖國(以雷鋒事跡長廊為例);了解當地紅色非遺風俗民情(鉤織創作十里紅妝);產教融合、促進共富工坊發展(創作紅色小作品展示買賣)等四大類紅色文化元素的滲透。項目實施期間,一位志愿者老師創編以紅色主題為特色的鉤針教學獲評浙江省老年教育特色課程。
提升學校形象,贏得良好口碑。新聞媒體的大幅度宣傳報道、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群的大量體驗參與,課程學習資源的大量積累傳播,多個部門的資源整合與合作、諸多領導和考察團的調研參觀……極大提升了學校形象,贏得了市民的良好口碑。